碧水丹山,理学之邦福建武夷山市国土空间

1.武夷山市简介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地处闽、赣两省交界地带。市域呈现“两山夹一川,六水聚山谷”的自然地理格局,西北临武夷山脉,东临武夷山支脉,崇阳溪从中部贯穿而过,汇聚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梅溪和东溪等支流水系,山区茶园紧贴“城镇、交通、水系”周边圈层分布,总体格局呈现山环水抱、城田相融、茶人合一的特征。全县面积.72平方公里,下辖3街道3镇4乡4个农茶场。年七普数据显示常住人口25.97万人。

武夷山市行政区划图

◆碧水丹山、生物宝库:武夷山国家公园是我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之一、武夷山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是全世界35处、全国4处双世遗之一,其中七成位于武夷山市境内。武夷山是“丹霞地”典型代表,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和世界级的生态游憩品牌,已率先探索出一条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保护地整合的体制创新之路,

◆理学之邦、闽越古城:武夷山是朱子理学文化摇篮,是世界研究朱子理学乃至东方文化的基地,也是闽越文化遗存的历史见证,是福建古文化发展的高峰,被评为福建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名茶之乡、岩韵悠长: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发源地,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岩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称号,并且武夷山尚保留制茶技艺、茶歌舞等非物质文化遗址。

山林茶城

2.目标战略

城市性质:世界双遗产典范城市;世界级休闲旅游度假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实践创新样板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

城市职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世界朱子理学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国际茶叶文化交流与贸易中心;海峡两岸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基地;闽浙赣交界地区旅游中心;“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创新实践基地。

发展目标:到年,形成保护与发展共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建成世界双遗产典范城市、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名城、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基地。

空间战略:

大武夷,美美与共:从小武夷到大武夷,契合国家公园批复范围的变化,把环武夷山区城协调做到极致。与建阳中心城区实现同城化发展,通过旅游、产业,与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动联动共赢,做强武夷新区。

大生态,增值赋能:从小生态的保护到大生态的格局、保护、修复、利用的系统化,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建立全域山水林田系统性保护利用框架,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精细化,协调管控:从空间管制到空间治理,妥善解决武夷山市茶与粮(非粮化)、生态与旅游两大核心矛盾。通过生态空间、文旅空间和农业农村空间的精细化管控,减少开发保护矛盾,引导用地优质高效利用。

景城乡,居游共享:从城区的景城一体到市域的景城乡一体,以“全域景区”带动城乡共荣,营造高品质的城乡人居环境,结合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多元需求提供高品质服务。

3.区域协同3.1跳出小武,联动大武夷

做强“大武夷”旅游品牌:落实“山海联动”战略,扩大旅游经济腹地。

主动融入福州都市圈:立足闽东北,深度融入福州都市圈,关联国家级城市群,推动武夷山在国家旅游经济版图中的枢纽节点地位和功能发生转折性改变。

串联闽浙赣皖协作区:建设多极支撑的京福高铁沿线旅游联盟,与黄山、婺源、三清山、光泽、铅山错位发展,变客流竞争为客流互送。

区域协同

3.2推动武卖山与建阳同城化发展

以武夷山和建阳同城化打造新南平动力引擎,辐射带动南平市村中部发带旅游一化和产业一体化。

武夷山市:以双遗产和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世界级休闲旅游度假名城;茶全产业链基地。

建阳区:旅游服务中心,山水宜居城市;以木竹加工为主的林产基地。

建瓯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新型装配建材基地。

延平区:生态宜居城市,水上运动休闲基地,全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

统一标准,错位发展:北茶、中城、南工。

3.3南平层面

交通一体化:协同打造武夷山国际机场,推进五夫站、武夷山机场站建设,强化闽浙赣交界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推进武夷山陆地港中欧班列装卸点建设,与南平其他物流中心错位发展,重点打造闽东北对接“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远期规划落实G改线、S、S项目,强化对接武夷发展带的通道,实现交通一体化。

交通协同

市政设施一体化:对接省级空间规划建设kv武夷变,增强南平市整体上级电源的支撑保障;新建kV北城变、黄土变等设施,与建阳区电网联网运行,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建设武夷山门站井协同建阳门站,提高武夷新区管道天然气气化率水平;上述四个设施已对接南平,纳入重点建设项目,提高基础设施安全保障。

区域协同

4.总体格局4.1总体格局

构建“一屏六脉四区,一带两翼多点”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生态锢底:“一屏”指武夷山生态屏障。“六脉”包括崇阳溪、西溪、黄柏溪、梅溪、九曲溪和东溪生态廊道。“四区”包括核心保护区、一般控制区、其他生态区和农林复合人文生态协调区。

人地和谐:“一带”指沿崇阳溪发展带。“两翼”指以自然为特色的西翼和以人文为特色的东翼。“多点”包括特色乡镇、中心村、旅游服务节点。

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4.2生态空间格局

构建“一屏六脉、三区多点”的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一屏:串联武夷山国家公园、黄龙岩省级自然保护区,形成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

六脉:崇阳溪、西溪、黄柏溪、梅溪、九曲溪和东溪水系生态廊道。

三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人文生态协调区。

多点:主要以自然保护地和其他结合生态源地、水系需要保护的次级生态节点。

生态安全空间格局

4.3农业空间格局

构建“一环三区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环:都市农业环。

三区:西部茶叶种植区、中部粮食果蔬种植区、东部特色种养殖区。

多点:若干省级农民创业园、七大现代农业基地。

农业空间格局

5.城乡融合5.1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一带两翼,多点支撑”的城镇空间格局。

一带:沿崇阳溪城镇发展带。

西翼:自然生态旅游和茶产业发展区。

东翼:人文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业发展区。

多点:特色镇村节点。

城镇空间格局

5.2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构建“一带三廊,一城三区”景城融合、功能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遵循“显山露水、生态优先、景城互动、复合提升”的规划理念,规划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以“山”为屏,以“绿”为廊,以“水”为带,构筑山、水、城有机融合的生态化、组团化的人居体系,最终形成“一带三廊,一城三区”的空间结构。

◆“一带”:指沿崇阳溪城市发展带。

◆“三廊”:指依垂直于崇阳溪、沟通东西两侧山体的三条生态走廊。

◆“一城”:指城市综合服务区。强调景城功能融合互动,围绕老城改造、小武夷活化、北城新区建设,不断完善城市服务,植入旅游服务形成综合功能服务组团。

◆“三区”:指旅游度假区、武夷山绿色产业园区和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心城区空间结构

5.3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均衡完善、景城互动、多元复合”的城市公共服务中心体系。针对各类设施提出针对性策略。针对社区服务设施,规划构建“2+1”15分钟社区生活圈配套模式,分类引导社区设施配置。

公共服务体系

5.4蓝绿空间

打造生态绿色空间系统,促进蓝绿开敞空间均衡布局,提供便捷宜人的游憩场所,打造“蓝绿为脉、生态为底,多级开放”的蓝绿交融的开敞空间。

“蓝绿为脉,生态为底”:生态廊道需保护自然水体及水网框架的走向与形态。保护沿岸历史环境要素,包括水工遗存、与周边历史街巷、镇村联系的通道等。

“多级开放”形成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的绿地系统。

蓝绿空间

6.魅力空间6.1魅力空间格局

构建“山围一线城,溪穿景城乡”的山水人文魅力格局。

山:指武夷山脉、东部山脉以及众多丘陵山体,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特色山体,挖掘和展示山体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

城:指武夷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崇安历史城区的人居格局和古城风貌,系统展示古城人文内涵与特色。

溪:指崇阳溪、西溪、黄柏溪、梅溪、九曲溪和东溪构成的水系,保护鱼骨状的河道网络,形成农业文化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景观格局。

景:指景区、城区和特色村镇融合发展,塑造与山水格局相协调的城镇风貌和体现武夷山本土民居风格的村庄风貌。

魅力空间格局

6.2旅游路线

活化利用山水人文资源,挖掘世界遗产与武夷山国家公园“山水+民俗+文化”三大内核,形成“点-线-面”联动的全域大景区。

1面大地景观:1个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景观。3大郊野公园:小武夷、杜坝、城南郊野公园银杏、杜鹃等乡土树种景观。6条水系:崇阳溪、东溪、梅溪、西溪、黄柏溪、九曲溪滨水景观。

2线主题游线:3条东翼灿烂文化·多彩田园游线:梅溪福地、古今风情、乡间古道游线。3条西翼大美自然·绮丽遗产游线:自然景观、生态体验、生物多样性游线。3条全域精品游线:茶道寻源、红色文化、日夜随心游线。

3点旅游产品:8类产品体系:涵盖自然探秘,康养度假,研学科普,文化体验,户外休闲,山里乡村,节庆赛事和夜间生活。

6.3城市风貌

明确“碧水丹山、岩韵悠长、灵城秀景、简雅创新”的城市风貌总体定位,划分七大风貌区,分区管控城市风貌。

崇安古城历史风貌区:

以南门街历史街区为核心,在保护历史建筑与传统肌理基础上再现崇阳溪畔昔日繁华景象。

传统城市生活风貌区:

采用城市针炙的方法对大量上世纪末建设的多层保留建筑进行立面与环境整治,以特色风貌

路径激发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功能。

现代城市拓展风貌区:在保护视廊及特色路径基础上拉高拍低,城市空间疏密有致,现代时尚。建筑风貌在坚持宜透不宜堵的原则下鼓励在本土文脉之上的创新。

旅游配套度假风貌区:在高度体量控制基础上鼓励对本土建筑文化的创新与提升,通过微空间、微环境的塑造实现精致多元的度假区风貌。

城东山地特色风貌区:结合地形地貌,依山就势,化整为零,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和建筑密度,形成城山融合富有层次的天际线风貌。

绿色产业发展风貌区:紧扣绿色生态主题,通过控制体量和庭院式布局避免大厂房的单调景观,建筑功能鼓励生产与体验相结合的多元模式,形成富有武夷山特色的产业园区。

国家公园生态风貌区:严格执行生态保育政策,保护自然风貌。

7.1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全面融入区域综合运输通道,完善市域交通网络和枢纽布局,联合南平中心城区强化闽东北地区交通枢纽功能,提升全域旅游交通服务水平,支撑闽浙赣交界地区旅游集散中心建设,构建高效、畅达、便捷的市域综合交通体系。

铁路:落实杭深高铁内陆线(衢州至武夷山段)、温武吉快速铁路,预控峰福铁路扩能改造空间。

公路:落实武苍高速,谋划国道穿城段外绕,加强对乡镇覆盖,形成“一环六射”干线公路网。

航空:迁建武夷山新机场,联合南平中心城区共同打造武夷山国际机场综合客运枢纽。

陆港:推进武夷山陆地港建设,联合周边城市共同打造闽东北对接“一带一路”的物流枢纽。

7.2城区交通系统

打造多模式的特色公共交通系统:倡导公交优先,打造以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为骨干,以普通公交为基础,以特色旅游公交为辅的多层公共交通系统,预留武夷山北站至武夷山景区的中运量公交走廊。

构建连续安全的特色慢行网络:打造连续通畅的慢行网络,在街道空间资源配置上优先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权益。打造市观光、滨水休闲、山林生态特色绿道系统,提高慢行环境品质。

完善外畅内序的道路网络布局:打造与带形组团城市相适应的“两纵通道+组团式”骨架路网,组团内部构建“窄路密网”的城市街道系统。各功能分区因地制宜提升道路网密度,引入小尺度街区模式和完整街道理念,实现道路向街道转变。

建设无缝衔接的交通枢纽:加强客运枢纽各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提升旅游集散服务功能;以武夷山陆地港为核心,建设服务产业和生活的货运物流枢纽。

客运枢纽:武夷山北站综合客运枢纽;武夷山国际机场综合客运枢纽;武夷山站;度假区客运站。

货运枢纽:武夷山陆地港;武夷山南物流中心;武夷山北物流中心;武夷山电商物流园。

7.3市政基础设施

给排水:提升水源保障能力,到年城乡公共供水普及率达到99%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设置规模化给水厂10座,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

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管道天然气引入,到年燃气普及率达到98%,建设安全可靠现代化电网,城区、重点乡镇供电可靠性力争达到99.99%。

通信:完善通信设施布局,构建智慧邮政体系,提升游客和居民5G无线网络使用体验。

环卫:依托南平市静脉产业园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处理率达到%,原生垃圾零填埋。

市政基础设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