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食溯根源广西壮族人寻祖记

壮族,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壮族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壮族人民以好唱歌著称,每年的三月三都是广西的壮族的歌节。除了唱歌,壮族人民在吃上也很有一套,每到节庆,巧手的壮家人都会煮上一大桌美食招待客人。壮族饮食十分有特色,因为壮族先民所居住地是稻作文化的故乡之一,从古至今都盛产稻米,因此,壮族的饮食文化中,稻米和糯米是主角。壮族生食的传统十分悠久。生食中即有植物,也有动物,甚至活的动物。而且壮族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腌制食品,腌白菜、萝卜、芥菜、猪肉、鱼肉等等,无所不腌。下面小编就为您介绍广西壮族有哪些好吃的美食: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广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其主要食材是糯米、紫番藤、黄花、枫叶、栀子。这种风味食品与祭祖娱神活动融在一起,充满着民族、地方情趣。家人、戚友、情人往往共尝五色糯米饭,自然特别鲜香。在广西区内,粽子的文化又各不相同。南宁及其周边地区,过年往往会包重达两斤以上的大型粽子。壮族粽子形状也比较多样,除了上述的“孕妇粽”和各地都有的三角粽,还有羊角粽、驼背粽等,在桂北还有因形状得名的狗头粽。选料也和其他地区不同,最大的特色就是使用绿豆和板栗入粽,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各种馅料。血肠是壮族人的传统美食,宰猪时,用大盆装些盐水接血,然后搅拌血液,使其不凝固,拌上剁碎的猪油和洋葱末、盐、姜粉、胡椒粉等调料后灌肠,扎紧捆实,放入锅中煮制即成。切片趁热食用,或作酸菜时血肠白肉同时放入,血肠味道浓香,油而不腻。鱼生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横县鱼生享誉广西,制作精巧,令人叫绝。盈尺之鱼,出水欲飞。去鳞、脱皮、起骨,游刃有余,一气呵成。鱼生配料,五光十色,美轮美奂。姜、葱、蒜、木瓜丝、萝卜丝、柠檬丝,丝丝入扣,一丝不苟。壮族饮食文化很特殊,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由于壮族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就非常丰富,副食品种更是包罗万象。不管是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土里长的、水中生的各类可食动植物人们都会拿来烹制。这些副食品资源,主要分为肉和疏菜两大类。壮族人民还利用粮食、薯芋和豆类加工制成粉丝、粉条、磨芋豆腐、豆腐等副食品。壮族喜食腌、生、酸、辣之物。壮族是广西11个世居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约80%以上分布在百色、河池、南宁、柳州等4市,其中靖西、德保、天等、大新、邕宁、武鸣等45个县壮族人口占50%以上,广西也被誉为壮乡。那么作为原著居民的壮族人,他们的祖先又是谁呢,广西的壮族人从哪里来呢?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历史悠久。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后来的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南宋时始称为僮人。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壮族。而在壮族人的心里,他们的祖先是布洛陀。从年以来,百色市每年都在田阳县敢壮山举行壮族始祖布洛陀祭祀活动。据壮族创世经诗《布洛陀经诗》记述,布洛陀是壮族的“祖公”,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创世神。布洛陀是壮族先民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把自己的一切智慧、知识、气魄,都集中地概括在他的身上,使之成为寄托理想、人人拥戴、个个崇敬的民族祖先神。这与“布洛陀”这个名称在壮语中“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祖公”的含义正相吻合。骆越是世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原住民族,是由前期即新石器时代生活在岭南地区的原始人类发展而来。而布洛陀已被壮学界认定为珠江流域原住民族——壮侗语族诸民族及其先民的人文始祖。骆越起源于布洛陀文化产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并随着其民族的不断发展而传承下来。按此逻辑推定,布洛陀应是骆越族信奉的始祖;布洛陀文化是骆越文化之根源,骆越始祖王无疑就是布洛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63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