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乡村行丨百谷村右江红军村的时

右江河畔、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东县西郊,坐落着一个壮族群众聚居村落——平马镇百谷村。90多年前,这个当时不足百户的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加入了革命队伍,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百色起义”第一枪在这里打响,邓小平、张云逸曾到这里进行革命指导,全村86户人家中共有85户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有69名赤卫队队员被编入红七军,孕育了一位共和国少将……人们敬仰先烈,尊称这片红色土地为“红军村”。

如今,百谷村建有红军大门、红军学校、红军陈列室、红军烈士纪念碑等众多红色建筑,是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治区文明村、自治区党员电教示范村,“红色精神”早已成为飘扬在村民心中的一面旗帜。“坚定共产党领导,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红军后代、村党支部书记李海波说。

红色基因根植热土

年10月20日,“百色起义”的水路部队从百谷村右江二牙码头登陆,28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村里多名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恩隆暴动”,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

百谷村全景。周金鹏摄

“当时全村86户除1户地主逃跑外,其余85户家家都有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人数达人。”村民谈志玲告诉记者,丈夫的爷爷韦绍荣就是一名赤卫队队员,至今最令他们仍津津乐道的是“恩隆暴动”是以该村一场婚礼的鞭炮声作为信号的。“为了麻痹敌人、掩护暴动,村里特地为3对青年男女置办喜事,以鞭炮声来掩护暴动的枪炮声。”据谈志玲讲述,鞭炮一响,起义队伍在百谷、仁和当铺、白帝庙3个地方一起行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束手就擒,起义军全歼了对方驻百谷村的警备第三大队一个连。

现在,百谷村年轻人结婚的习俗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但将鞭炮声作为“开席”信号的做法依然未变。年11月,红七军主力前往江西中央苏区,百谷村有9人随军北上,其中8人牺牲在征途中。此外,百谷村还有69名赤卫队队员被编入留守的红七军21师,跟随韦拔群在滇黔桂边坚持游击斗争。

“我爷爷当时是一名地下交通员,经常化装成小贩和游医,在二牙码头坐竹筏到云南富宁县剥隘镇送情报。”谈志玲说,直到韦拔群牺牲后,韦绍荣才回到村里。

“红军村”的红色印记由来已久。早在大革命时期,在右江地区农民运动的影响下,百谷村在恩隆县(今田东县)率先成立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年10月,百谷村进步青年、共产党员韦日山从毛泽东曾任所长的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在本村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理论。在他的带领下,百谷村群众拆除了千百年来求神拜佛的大庙,向社会募捐,建起了当时全县瞩目的普化(普及文化)学校,成为革命活动的场所和夜校课堂,白天给小学生上课,晚上给百谷及周围村屯的群众传授革命知识。

唱响红歌共奔小康

“共产党领导真正确,工农群众拥护真正多,红军打仗真辛苦,粉碎反动势力乌龟壳……”“跟着小平闹革命,拿起刀枪斗劣绅,右江大地风雷起,壮乡来了红七军……”在百谷红军村,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歌曲四处传唱。

村民韦天朋曾是村红军歌曲合唱团团长,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就和团员一起排练红色歌曲。虽已年逾花甲,但唱起红歌来精气神十足。“合唱团成员都是红军后代,有老中青三代,能用壮语、国通语演绎40多首经典红歌,让革命歌曲焕发新时代的魅力。”韦天朋介绍。

村民在劳作间唱红歌周金鹏摄

“革命战争期间,红色歌曲传递了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推动右江地区革命取得胜利的精神财富。”村民们表示,在红色歌曲的激励下、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百谷村凝心聚力建设家园的热情高涨。现在的百谷村基础设施软硬件齐全,除了红军陈列室、红军路、红军学校等红色教育基地,还建有“农家书屋”、农业科技信息室、农民体育协会活动室等;组建了本村龙舟队和篮球队,每年的端午节,村民你家出10斤米酒、我家提供两只鸭、他家负担几斤大米……自筹物品举办长桌宴。

红军学校。周金鹏摄

百谷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凭借地域和资源优势,村里大力发展秋冬蔬菜、网箱养鱼、水稻种植、红色旅游等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旅店、餐饮、运输等行业,目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村里最后一户贫困户也在年脱贫。

“现在我们日子过得好了,要把红军的精神传承下去,讲好红军故事,唱好红军歌曲。”韦天朋向记者展示了合唱团新出的合唱歌本,《百谷人民感恩党》《我们百谷的梦想》等一首首新歌被列入其中。“等下次再来,给你们唱新歌。”韦天朋笑着说。

“红绿结合”丰富内涵

尽管几年前百谷村就已开通了公交车,但荷包鼓起来的谈志玲还是花十几万元买了一辆小轿车。“家里房子早就盖好了,家用电器也都置齐了,就缺辆小轿车代步。”谈志玲说。

“她家在村里还不算最富的。”百谷村原村委会副主任兼妇女主任韦海莲打趣,要论收入最高的一批人是9组,家家户户开旅社、饭店,每户年均收入都超过10万元。

近年来,在百谷村党员带动下,全村积极发展特色种养、红色旅游、运输、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项目,全村经济迅速发展,先后荣获百色市“生态宜居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五星级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目前,村屯内道路硬化率、排污率、道路亮化率均为%,全村99%的农户建有楼房,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

年,村民们自筹25万元在村口建起了广西第一个村级革命历史陈列室——百谷红军村陈列室。陈列室里珍藏着当年红军、赤卫队使用过的长枪、短刀、马灯、水壶等珍贵实物近20件和上百幅珍贵照片,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寄托着富裕起来的‘红军村’儿女对革命先烈深深的敬意和永久的怀念!”来自“红军家庭”的韦海莲激动地表示。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党建+红色文化’主题,我们计划打造一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李海波告诉记者,通过“红色教育体验+绿色生态采摘”的“红绿结合”模式,该村将继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强化村级阵地建设和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走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韦海莲:战友当年不相识子女相恋再续缘

20世纪20年代末,右江河谷赤色革命风起云涌,百谷村的革命先行者是韦日山,他于年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到老家恩隆县(今田东县)以教师身份作为掩护,从事革命工作。

共产党员余少杰来到右江地区,指示韦日山动员群众破旧立新,拆掉百谷土地庙盖学校、办夜校传播马列主义,吸纳朱鹤云、韦纪、韦秀峰等众多青年学员,以恩隆县为活动据点,建立了辖区内第一个中共地方党组织——中共恩(隆)奉(议)特别支部,领导群众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工农运动和武装斗争。

两三年间,百谷村组织了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并成立中共百谷村小组,百谷村86户中有85户人参加赤卫队。年10月22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部到恩隆县、思林县,右江地区红色革命烈火越烧越旺,我父亲韦有光那年18岁,在思林参加红军。

年10月28日,邓小平、张云逸在恩隆领导和指挥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及农民自卫军发动“恩隆暴动”,拉开了百色起义的序幕,这是我父亲韦有光人生中第一场重要的战役。在那场战役中,百谷村的韦天东也参与其中,后来他们共同参加“百色起义”,不过他们一直不相识。直到年,我跟父亲转述韦天东的革命事迹,父亲才晓得48年前与他浴血奋战的人中有个韦天东。

我21岁(年)时在百色农校读书,认识了百谷村青年韦瑞政,得知韦瑞政的父亲韦天东也是一名老红军。我俩感情日笃,并于两年后喜结连理,安家百谷村。

当年红七军主力北上后,新桂系政府疯狂反扑右江革命地区镇压革命力量。年中秋节,百谷村被烧成一片废墟,当地群众不得不四处避难。韦天东先避难义圩,又转到今田阳区那坡镇,并与当地姑娘林慧芬结为夫妻,生育三女两男。韦瑞政是他们最小的孩子,年出生后,父亲韦天东决定回祖籍落户,在百谷村担任会计,打算整顿好家园再接妻儿过来,但不久病逝。林慧芬携子女回来,在父老乡亲的帮助下,操办丧事,安家落户百谷村。韦瑞政对父亲只有模糊的印象。

韦有光的经历跟韦天东很相似,长征时他在云南受伤,留在今大理市鹤庆县一农家养伤,跟红军失联。伤好后与照顾他的农家姑娘袁东秀结婚,生育8个孩子,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工作。年,怀念故土的韦有光携年纪小的4个孩子回田东思林安家,我是他的第6个孩子。

两位老红军当年不相识,但缘分却让他们的儿女相知、相恋,传承红色血脉。(黄锦华整理)

年10月,百谷村先进青年、共产党员韦日山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回来后,在本村广泛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百谷村广大青年纷纷参加农民协会、农民自卫军等革命组织,打土豪、分田地,农民革命运动在当地蓬勃兴起。

年10月28日,在邓小平、张云逸的领导下,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和百谷等村的多名农民自卫军,发动了著名的“恩隆暴动”,围歼了驻百谷村的国民党反动派广西警备第三大队一个连,打响了“百色起义”的第一枪。

年12月11日,百谷村70多名自卫军队员在韦纪、韦天恒的率领下,背挂长枪大刀,肩托长矛,腰系红带,精神抖擞、昂首阔步进入会场,参加在经正书院(今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北面广场举行的右江苏维埃政府成立大会,加入“百色起义”队伍,当上了红军,百谷村有85户人参加赤卫队和红七军。

年11月,百谷村部分红军战士编入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江西中央苏区,部分留在右江地区坚持斗争,后又赴云南富宁开辟新的根据地,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4月,百谷村建立纪念牌,年4月,百谷村“两委”重建纪念牌。

年4月,红军后代李瑞云、韦瑞阳等人收集40多首红军歌曲,牵头成立合唱队,传唱经典红歌。

年5月,习近平在广西百色市调研期间,亲切接见了红军歌曲合唱团以及包括谈志玲在内的当地30多名红军后代和亲属。

年,百谷村党总支被评为中共平马镇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被评为自治区五星级党组织。年,百谷村被评为“生态宜居”红旗村,年被评为“生活富裕红旗村”。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阮蓓整理)

“红”的魅力,“绿”的生机

阮蓓

从投身革命到发展经济,长期以来,百谷村村民都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姿态在右江畔生存奋斗,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精神在他们血脉里流淌,成为全村致富奔小康、振兴乡村的强劲动力。

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展现“红”的魅力。感党恩跟党走,红七军后代们始终守护着初心,坚定信仰,代代传承革命先辈留下的红色接力棒。当年,韦纪烈士出去战斗时,老婆正怀着孕,但他仍坚持去,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儿子韦瑞超出生后都没见过父亲,但从小在父亲英勇事迹的熏陶中长大。以韦海莲为代表的红军子女更将红军精神、做合格共产党员作为家风传承至今。这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百谷村近百年来发展的核心支柱。

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焕发“绿”的生机。从当年的85户人参加革命到如今户人靠产业致富,百谷村的发展变化,生动体现了共产党的号召力和组织力,更体现了村民一心向党的坚定信念。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百谷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水稻、蔬菜、养殖等绿色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保持在15万元以上。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收入来源的丰富多样,村民依靠土地租金和从事旅社、饮食、加工、运输等第三产业,收入十年翻了两倍多,早在年便全村脱贫。以“红”引人,以“绿”留人。步入新时代,昔日的战火已化作飘扬的红旗,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百谷村村民发扬优良革命传统,自力更生,团结奋进,安居乐业,成为广西“产业富村、文明美村”的建设典范。

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孕育了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处处激荡着信仰的力量和奋进的足音。“红军歌曲天天唱,革命传统代代传”,在村红军歌曲合唱团成员心中,这既是演唱红歌的初衷,更是感恩奋进的目标。正如村民们表示的那样,百谷村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国梦、百谷梦,建设壮美广西而高歌。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阮蓓黄锦华

监制:杜兰萍编辑:梁冰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4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