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由广西网络媒体组成的新春走基层采访团走访了广西百色市田阳县龙河村蔬菜基地、供销社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探寻这片红色土地的致富密码。
杨勇海种植西红柿已有20余年,是龙河村典型的“老菜农”。“从小家里就种西红柿,以前才一亩多地,现在扩大到6亩,若市场稳定,正常每年能有5-6万元。”谈及今年的收成情况,杨勇海看着挂满了“红果”的支架,笑容怎么也藏不住。在龙河村,杨勇海这样的菜农有近4万户。
杨勇海展示他刚采下来的西红柿
据了解,种植“秋冬菜”是龙河村的传统,该村党委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建立了龙河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核心基地面积达到1.26万亩,主要种植以色列的大番茄以及台湾的圣女番茄等。不仅选种名、特、优、新品种,在生产上推行“菜-稻”“稻-菜”“菜-菜-菜”等一年二、三熟轮作高效种植模式,严格控制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年,该村种植蔬菜15万亩,产量达4.6万吨,产值万元,预计将会再创新高。
“守着‘一亩三分地’顶多自给自足,要增收还得形成规模,产量跟着就上来了,但光有产量也不行,还得抓质量。”田阳县农业局总农艺师赵世海坦言,政府其实比农户更着急,不仅要想法子“保量、保质”,还要建立从种植到销售的稳定产业链“保收入”,解决农户的后顾之忧。
西红柿正在称斤交易
走进田阳县供销社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一块不停跳动着数字的“今日菜价”电子屏幕映入眼帘,不同的数字对应不同省以及不同种类蔬菜的当地市场价格。据该供销社理事会副主任韦吉烈介绍,今年是该批发市场成立的第20个年头,已经成为一个大型“中转站”,主要销售西红柿、西葫芦、四季豆、芒果等几十个品种,销往全国多个大中城市,年交易量可达到50多万吨,交易额超15亿元,为了严格把关产品的农药残留,还在市场里设置检测点,保证产品的健康。“农户将果蔬拉到批发市场,外地老板会自己上来看货,价格合适,当即便交易了,旺季时候,市场都是人挤人。”韦吉烈告诉记者,几十年的交易往来,外商和当地农户早已将该批发市场视为一个稳定的集合点。
依靠“蔬菜”,不仅“菜农”走上了致富路,连带着物流运输业、餐饮业以及贫困人口,均实现了增收。果蔬“种植-销售-运输”环节中除了农户、商人,还衍生出检测、精选以及农产品经纪人(代销商)等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果蔬交易旺季,该市场每天可提供多个就业岗位,每人每天务工收入可达元。
在此基础上,田阳县依托市场就业优势,在市场旁规划建设“老乡家园”移民搬迁项目工程,计划安置户贫困户,多贫困人口,通过市场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解决易地搬迁扶贫就业和后续发展问题的载体,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光明融媒通讯员唐婉婉记者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