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乡风满农家田阳区推进乡村精神文明

本报记者徐顺东通讯员卢秀灵

立夏时节,走进位于百色市田阳区南部石山区的驮伞屯,民居干净整洁、道路宽敞、路边绿油油的庄稼生机勃勃,一派和谐美丽的乡村田园风光。

“我们村有一个约定,每天早上起来,各家各户都要打扫卫生,然后才去干农活。”村民覃合标不仅打扫自家房前屋后,还打扫进村路段。驮伞屯干净的村容村貌,是该区移风易俗的一个缩影。

“群众脱贫之后,对乡风文明有了新要求,这也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工作。”田阳区委宣传部部长朱应学表示,今年以来,该区指导各村完善《村规民约》、推行“一会两制度”、开展“一户两贤三好”评选等,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进屯入户,让乡风文明滋养乡村。

截至6月底,该区全面推广了《村规民约》、“一会两制度”,在9个示范村开展“星级文明户、先贤、新乡贤、好儿媳、好公婆、好学子”的“一户两贤三好”评选活动。

巴某村是自治区领导挂点村,近年来通过发展旅游助力脱贫,建设的18℃巴某凉泉度假村成了避暑胜地。“游客来了,一方面看风景享受清凉,另一方面看我们的民风民俗,我们要体现脱贫致富不一样的精气神。”该村党支部书记黄忠胜介绍,全村户村民家中都挂有《村规民约》,而且做到人人知晓。《村规民约》列举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等规定。此外,每户人家还有各自的家规、家训。如“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立自强”“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等家训,并制作成精美小牌匾固定在门口外墙上。黄忠胜表示,一来,家人“进出见家训、言行守家规”;二来,邻居和其他村民进行监督,户与户之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

身边的榜样,最是催人奋进。

打造“乡村之星”是优化乡村治理人文环境的重要载体之一。主要是挖掘传承和弘扬先贤、乡贤的文化,培育“乡村之星”,树立地域道德标杆及学习模范,让村民群众学有榜样,学有目标。截至6月底,该区已有9个村评选出名乡贤,他们是乡村传统文化的守望者,也是新时代的道德模范。

百育镇坡林村的欧阳彩烟是种养能人,她热心公益事业,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自治区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在“乡村之星”评选中,荣获该村“乡贤”称号。欧阳彩烟学技术、善管理、敢创新,带领村里73户名群众发展西红柿等特色产业,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同时,响应“产业到家,牵手妈妈”工程,她的种植示范区吸纳多名妇女就业,已有7户贫困户务工实现了脱贫。“这个‘乡贤’的称号,不仅是对我过去取得的成绩的肯定,也将激励我为乡村振兴加倍努力。”欧阳彩烟说。

广大贫困户的脱贫,靠自力更生,更靠党的好政策和各方的帮扶。

在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中,该区还开展感恩教育宣讲活动,让贫困户走进易地扶贫搬迁展示馆,了解党的奋斗历程,以及倾情脱贫的点滴。

“党和政府一直关心和照顾着我们”“如今政策好,要努力往前跑”“现在有政策让我们搬出来了,就要努力过好日子”……行走在该区,一句句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了群众的心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12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