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阳壮族狮舞
田阳武风盛,自古而然,武术除了强身健体、防身制敌,还表现在舞狮上。田阳有着“舞狮之乡”的美称,逢年过节、五谷丰登、盛大活动等都以舞狮作乐。田阳舞狮与传统的南狮、北狮都不一样,独创上刀山、走钢丝、登高凳等技艺,以绝然不同的高、难、惊、险、美,在舞狮界占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集观赏性与史料价值于一身,是田阳县独特的文化标志。
历史源流
文献记载的田阳舞狮的起源,与中原地区大体无异,都认为狮子乃是西汉时期丝绸之路、东汉时期佛教传入而来的外来物种。它首先在中原地区流传并形成舞狮的活动,而后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岭南。
在民间传说当中,与文献记载显然不同的是,舞狮的出现有明显的宗教和祭祀色彩:相传远古时候,人们生活在丘陵和深山密林地带,野兽出没,壮族先民们常受其骚扰,农作物被破坏。为了赶走野兽,确保人畜安全、粮食丰收,壮族先民们想出了“以兽赶兽”的办法,仿制兽中之王狮子,鸣锣擂鼓,舞动狮子,夜间还燃起火把,以驱赶群兽。狮子于是成为了壮族先民眼中的功臣和吉祥象征,逢年过节都舞起狮子庆贺祝愿。壮族舞狮由此而来。
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嘉靖三十四年(年)十月,壮族抗倭英雄瓦氏夫人率军东征抗倭,获胜后回到田州(今广西田阳县)时,壮族父老乡亲曾组织传统的舞狮表演,欢迎从前线立功归来的英雄,群狮齐舞,人头攒动,盛况空前,自此田阳壮族狮舞开始闻名。到清代,舞狮已经成为广西民间常见的一项体育娱乐活动。
20世纪初至30年代,广西民间一般以宗祠或朝社为单位组织狮团也称狮堂,并发起“醒狮运动”。政府规定农村的每个村庄、城镇的每个街道以及军队的每个连队都要组织一个狮队,正月初一到十五为舞狮的日子,这促进了舞狮运动在广西当地的发展。
表演套路
田阳壮族狮舞套路有文武之分
文派狮子擅长在地面表演各种喜人的动作,比如挠痒痒、舔毛、打滚、跳跃、戏球等。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引狮人一前一后带路引逗、护卫。在鞭炮声和轻重缓急的锣鼓声中,表演闪、扑、挪、腾、滚等动作,展现醒狮的昂扬斗志和喜悦之情,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人伍等活动中。
武派狮子则是侧重于耍弄技巧,如踩球、采青、过跷跷板、走梅花桩等。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人带路并逗引狮子在高台上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不时会亮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绝活”。田阳壮族狮舞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具有高、难、精、险、美的特点。
艺术特点
田阳壮族舞狮套路多,节目丰富,技术精湛,融武术、舞蹈、杂技于一体,在性质上可分为地狮和高空狮两种。地面舞狮属文派舞狮,以活泼可爱的顽皮形象为特点,主要在地面表演闪、扑、挪、腾、滚或滑稽动作逗引人们,狮子由戴着顽皮马骝(猴子的别称)和满脸笑容的大头佛面具的队员一前一后带路引逗,在爆竹声和锣鼓打击乐的配合下表演,一般用于节日庆祝、拜年、祝贺、集会、婚庆、参军等活动;高空舞狮属武派舞狮,主要特点是把武术、杂技、舞蹈动作融进舞狮中,以高台表演为主,一般由一名手持狮珠的引狮者带路、逗引狮子表演各种扣人心弦的造型动作,可攀至20多张高凳叠起的金山上施展雄姿,或在半空高悬的钢索绳子上翻滚跳跃如履平地,还可在刀尖上表演顶肚旋转等。是不可多得的民俗瑰宝。
主要节目
田阳壮族狮舞主要由“群狮迎宾”“双狮戏球”“凤凰台狮技”“瑞狮争艳”“楼台跳桩”“三狮戏楼台”“金狮采莲”“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五行台狮技”“金狮雄风”“狮子上金山”等套路节目组成。
“群狮迎宾”是以群狮跳跃、欢快生动的表演动作,以示欢迎广大观众与来宾共庆佳节,多表演于大会开幕式和典礼庆祝活动的开场。
“双狮戏球”由一位引狮人手持一个“珍珠球”,引诱两头可爱又顽皮的狮子在场上互抢并戏弄珠球,展现出各种互争共抢的场面。
“瑞狮争艳”由六至八头狮子组成群狮阵势,在三张八仙桌叠成的楼台上,以活泼欢快的方式争相嬉戏,表演生动活跃的造型动作,以此表示对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谢意。
“楼台跳桩”由三张八仙桌叠成一个楼台,顶端安装四根桩,一头雄狮在引狮人的引诱下,以凶猛敏捷的姿态跃上桩顶,并展现各种高难度动作。
“三狮戏楼台”源于“三才楼台阵”,即天狮、地狮、人狮同台献艺,表现出人能胜天,人能创造未来的志向。三头狮子的表演动作紧张、活跃、高难、惊险、扣人心弦。
“刀尖狮技”由三位青年赤脚舞狮,爬上安装有锋利刀刃的架子顶,并在架子顶的刀架上行走、腾跃。其中,引狮人经过数年练习,可俯身在刀尖之上,手脚张开并旋转。“刀尖狮技”曾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世界一绝”,并在“中华首届狮王大赛”中夺得“北狮王”称号。
“五行台狮技”由五张八仙桌组成,并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叠成一个五行台式,五头雄狮同时按五行位置在台上表演。五头雄狮你追我赶、五行轮位,并在台上展示各种高难度动作。
“高桩飞狮”由二十八根桩柱组成一条长14.6米、高2.6米的矩形高桩,舞狮人采用快速腾空跨越的方式通过高桩,并以动静姿态交替来表现雄狮特征。
“狮子上金山”是舞狮人在由二十一条长凳相叠而成的一座金山上进行表演。一头雄狮在引狮人的引导下,攀上金山顶,并在山顶之上表演各种高难度动作。
“金狮雄风”也是舞狮人在由二十一条长凳相叠而成的一座金山上进行表演,由六至十头狮子在金山上各占位置,耀武扬威,口吐对联,表示群狮向观众致意。
器械道具
田阳壮族狮舞所用到的器械主要包括狮头、刀山、长板凳、八仙桌、高桩等。长板凳、八仙桌均属于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但是经过舞狮人的组合,就能变成练习或表演的道具。三张八仙桌叠放在一起,便成了表演“瑞狮争艳”的主要器材——楼台。二十一个长板凳,不用任何防护措施即可重叠成“金山”,是表演“金狮雄风”的主要器材。
“高桩”是表演“高桩飞狮”的器材,由几组高低各异的圆桩,组合成一条长14.6米,高2.6米的长形高桩。
狮头
刀山
长板凳
八仙桌
高桩
非遗传承人
田阳壮族狮舞与其他狮舞在传承方式上有很大的区别。田阳壮族狮舞是由世家师徒相传。现已有九代传人。已有考证的传承人,许东和为第一代传人;其子许昌良为第二代传人;许守平、许其嘉、许奇献、许志远均为子承父业,分别是第三、四、五、六代传人;第七代传人李云飞是第六代传人许志远之婿;第八代传人是李云飞之子李永茂;第九代传人是李洲文和李洲明。
20世纪80年代,原先由舞狮世家组建的表演团体,在县政府的主导下,改编为广西田阳舞狮艺术团,凭借“狮子走钢丝”刀尖狮技“狮子上金山”这几个经典套路,田阳舞狮走向了世界。年,艺术团受邀前往德国波恩市进行表演,受到了当地媒体的高度评价,然而,正当广西田阳舞狮艺术团不断壮大的时候,这门传统技艺却因为缺乏传承人,场地限制等原因遇到了瓶颈。
李永茂与田阳狮舞艺术团
李永茂,男,年生于一个舞狮世家,壮族,田阳县田州镇维新街人,原田阳县公路局退休工人。李永茂从小受祖父和父亲影响,爱好武术,其父李云飞曾是解放前夕田州镇维新街舞狮队的主力队员,精通舞狮步法和动作要领,打鼓、锣、钹打击乐,样样精通。在家庭环境影响下,李永茂自幼爱好舞狮艺术。
年田阳舞狮舞龙开始复兴,以李永茂、黄祖全、罗俊友、张金帮(已故)为首组织了田州镇舞狮队,李永茂任领舞狮员,能翻(技巧)会舞,在全县的几十个狮队中,田州镇舞狮队最出名。曾代表田阳参加百色市12个县的舞狮舞龙的比赛,在众多强手中夺得全市第一名。
年田州镇舞狮队改为田阳县业余舞狮队,隶属县体委。年田阳县业余舞狮队代表百色市参加全区选拔赛、全区狮王大赛获得金狮王和狮王团称号。同年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夺得金牌。此后第三、四、五届全运会都荣获金牌奖,创造了五连冠的美名,此后田阳县舞狮誉响中外。
在此期间—年李永茂本身代表自治区参加民间武术比赛,荣获、、年全国金牌奖;年评为全国优秀武术辅导员称号,年由中华武术协会评定为武术六段位、国家级教练和一级裁判。
年田阳舞狮队改为田阳县舞狮艺术团,年7月县政府任命李永茂为田阳县舞狮艺术团团长。二十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田阳舞狮艺术团为田阳的民族文化艺术和民族民间体育事业作出极大的贡献。多年来田阳舞狮从几个一般水平表演的节目发展为现在18个高水平项目的高空舞狮艺术。
现在艺术团现在由一个团长、一个副团长、六个教练和36名队员组成,队员皆为壮族人。目前,舞狮队员平均年龄在20-30余岁,年纪过大的人员则会从表演的行列退出,转而负责舞狮时的敲锣打鼓;如若舞狮队员希望成为舞狮教练,则需要在比赛中获得2-3个金奖。李永茂表示,艺术团不需要对外宣传招生,喜欢舞狮即可来学习,但会对学员个人兴趣、家庭支持程度进行考量;已有多人在艺术团中学过舞狮,本地学生学习不收取学费,只收取少量费用作为教练的务工费。
李永茂坦言,没有经济收入,没有发展前景,加上学狮辛苦,学好不容易,又是青春饭,导致年轻人都不愿意加入到这个行列。由于舞狮收入过低,因此舞狮人员纷纷离团到外地去打工,造成田阳舞狮锐气大减,难以发展,是狮舞传承的主要困境。
保护措施
一,对各类非遗展示传习活动进行积极宣传。百色市政府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及“文化遗产活动日”等方式,发挥各级文化馆、图书馆及传承基地等展示平台和非遗保护工作平台的作用,对田阳壮族狮舞等非遗项目进项宣传。同时推动非遗走向外界,提高非遗项目知名度。田阳舞狮团就曾多次外出演出,不仅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更是远渡重洋在越南、德国等国家进行演出,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赞誉,田阳壮族狮舞也成为了壮民族一张亮丽的明信片。二,坚持政府主导,制定明确的非遗保护规划。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对非遗项目进行针对性、系统性地挖掘、抢救、保护和合理利用。百色市建立了诸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系会议等一系列保护机制,并相继转发、出台了《田阳县壮族舞狮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三,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挖掘、抢救与传承,以多种方式壮大保护非遗传承队伍。田阳舞狮就在政府的扶持下进行着新的发展与传播。从年起,每年从财政拨出12万元支持舞狮技艺传承人开展传承工作,支持组建壮族童狮队3个、舞狮队4个,培训舞狮队员多名。“舞狮进校园”活动,也成为了田阳舞狮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四,积极投入市场,推动可持续发展。田阳舞狮积极与旅游业融合,并进行商业演出,不仅增加了舞狮团收入,吸引舞狮传承人,也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此外,一些舞狮传承人拥有舞狮道具制作手艺,能够制作舞狮道具远销外地。结语
田阳壮族舞狮,有高难、惊险、奇美的特点,体现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史料记载以来,它已经流传了多年,并逐渐由建国初期以拜年、庆典、助兴为主的地面舞狮发展到拥有“狮子上金山”、“狮子过天桥”、“刀尖狮技”、“高桩飞狮”、“金狮雄风”等一系列绝技的高空表演,并频频涉足体坛,誉满全国及海外。腾挪跳跃,一招一式,埋藏着田阳人熟悉的民俗记忆,也寄寓着人们登高远望的深切期盼
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田阳舞狮艺术团从高峰走进低谷,舞狮艺术团人数大减,舞狮绝技濒临失传,形势十分严峻。最直接的打击来自于人才的流失。由于舞狮收入过低,因此舞狮人员纷纷离团到外地去打工。另外,外地一些舞狮团体高薪吸引走田阳部分舞狮队员,造成人才外流。过去,田阳舞狮艺术团有近百人,而目前仅剩下12人。人才大量流失,造成田阳舞狮锐气大减,难以发展,舞狮绝技更是濒临失传。期待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尽快改变不利现状,不要让这精彩绝伦的刀尖狮技变成淹没在时代里的记忆。
来源:千姿百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