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顺东
“快70岁的人了,一直在奋斗而且一直在进步,这就是为民情怀”“我们全力培养更多莫文珍式基层干部,带领一方百姓,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11月21日中午,冬雨过后,田阳县五村镇巴某村透着凉意,而刚刚听完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全国扶贫状元”“全国劳动模范”莫文珍同志讲授的专题党课后,学员们却在热烈讨论,情绪高涨。
11月18-22日,自治区党校、广西行政学院第41期中青班学员赴巴某村开展“群众观教育”活动,通过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锤炼艰苦朴素、实事求是、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
巴某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位于田阳大山之中,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8.6℃。在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巴某村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实施风貌改造提升、环境治理、配套提升等工程,村容村貌大变样。按照“凉泉度假村”的定位,一年多来,第一书记林良胜带领村民一边开展环境整治,一边发展种植、养殖、旅游三大产业,成效卓著。
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一场演出,可以看出这里的党群关系。”学员刘启说,学员跟村民一起搞了一场文艺晚会,结束后演员久久不愿离去,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的精气神,一方面说明我们党群关系是“零距离”的。
“党群干群关系好不好,群众对干部认不认可,听听他们对干部的称呼就很清楚了。”学员陶建全说,几天时间里,在巴某村不同的场合,听到不同的人管驻村第一书记叫“老林”,让他十分感动。
“巴某村的变化,离不开老林这样一心为民的第一书记。”学员姚征海表示,平时在机关多,这次开展“三同”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基层,更加理解了基层干部的工作。
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30年前,莫文珍带领14个自然屯、户多人搬出大山,用8年时间在几十座荒坡上种植芒果,同时发展副业、输出劳务等,让尚兴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移民新村。如今,莫文珍已经68岁,但是他仍然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去年还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
50多名学员以一种“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心情到农村,体会更加不一样。
学员黄国哲来自田阳,本身跟莫文珍很熟悉,对他的事迹也比较了解,但是以一个学生身份听课,依然心生敬佩。黄国哲表示,学习莫文珍的同时,尽可能在田阳培养更多莫文珍式的基层干部。
“跟贫困作斗争,其乐无穷;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学员廖维新表示,在莫文珍的身上,还体现了一种别样的斗争精神,这充分说明,有了干劲,没有完不成的事情。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事业取得胜利和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
巴某村原来也是脏乱差,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学员冉光富走访村民黄大气等人后,找到了答案。黄大气人如其名,带头为村里绿化让地,还把自己养羊的地块圈远了,避免污染村屯环境;村主任把自己的老宅腾出来,建成村史馆……“或许,我们不少同志对基层群众有一些刻板看法,但是来到这里,观念有很大改观。”冉光富说,只要把工作做细,培养一批带头人,乡村面貌和风气都会变好。
学员梁永文来自农村,对“人民的支持拥护”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基层组织堡垒作用最为关键;尊重群众尊重民意,才能将好政策落地。
“到农村去,到群众中去,自己认识更加深刻了,才能够更好指导学生。”学员蔡桂全来自区内高校,他表示,往后在学生的群众观教育上,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明确的思路。
带队老师莫海发表示,一周的时间不长,但是50多名学员人人把自己摆进去,更加深刻认识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命题,达到了预期效果。接下来,学员们还分别撰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调研文章,进一步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
活动期间,该班还开展健康教学、慰问雷圩小学、集体劳动、参观田阳优势产业等活动,为巴某村捐赠一批书籍和援建中青广场,并为村里贫困学生捐资4万多元。